✭ 分子诊断引领 IVD 快速发展,应用场景多样化分子诊断是 IVD 领域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,2019 年国内市场规模达 132.1 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1.63%。分子诊断技术和应用场景多样化,不同场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、拥有不同的判断逻辑:NIPT:NGS 技术的发展典范,发展相对成熟,已进入市场认知较高、医保支持覆盖阶段,渗透率继续提升、产品升级换代为主要成长逻辑。贝瑞基因和华大基因寡头垄断,先发优势显著。预计 2025 年国内 NIPT 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100 亿元。伴随诊断:多种检测手段并行,目前以 PCR 为主,NGS 是未来方向,在技术发展、新靶点和新靶向药物发现、伴随诊断产品纳入医保等驱动力下,检测市场仍有量价齐升空间。代表企业包括艾德生物、燃石医学、泛生子等。肿瘤早筛:“蓝海”市场,理论市场空间大。从技术上来看,液体活检发展是核心,从市场上来看,精准定位需求是关键。✭ 肿瘤早筛是概念还是有前景?早筛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健康人群,较肿瘤患者群体更具有群众基础;同时,肿瘤早筛成熟化产品尚未形成,早筛理论前景可期。我们认为能够率先走出来的产品需要精准抓住需求点及诊疗路径,如贝瑞基因 PreCar 肝癌早筛项目:1)精准定位需求:以潜在高危人群为主,相较于普通健康人群,具有更高意愿进行肝癌相关早筛。2)精准定位诊疗路径:应用场景可拓展至医院院内,不局限于体检机构及一年一 次的体检频率。✭ PCR vs NGS:优势互补,长期共存NGS 存在部分技术瓶颈尚未解决、成本较高、入院困难、医保覆盖范围有限等诸多难题,对 PCR 市场份额的冲击较小。从基因检测数量看,PCR 能满足现有检测需求,NGS 适合高通量检测需 求;PCR 和 NGS 在应用场景是重叠度较低,PCR 和 NGS 在不同细分领域“各领风骚”。因此我们认为,短中期来看,PCR 和 NGS 之间是优势互补、相辅相成、共存发展而并非替代的关系,目前 PCR 仍将是主流的分子诊断平台,NGS 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。✭ 投资建议与盈利预测考虑到分子诊断市场蓬勃发展、技术革新,我们给予行业推荐评级。重点推荐 PCR+NGS 双布局的艾德生物、NIPT 现金流+肝癌早筛产品即将落地的贝瑞基因和专注妇幼检测龙头凯普生物,建议关注国内基因测序服务龙头华大基因及关联上游企业华大智造;肿瘤 NGS 检测上市龙头企业 燃石医学、泛生子及拟上市世和基因、诺禾致源。✭风险提示公司产品研发不及预期、政策风险、新冠疫情风险。

报告正文
国内分子诊断起步较晚,发展速度高于全球。在精准医疗、个性化用药等需求推动下,分子诊断技术在全球得到飞速发展,根据火石创造数据显示,2013-2019 年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由 57 亿美元增长至 113.6 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为12.18%,主要市场玩家包括罗氏、雅培、西门子、强生等。国内分子诊断虽然起步较晚,但在消费升级、政策扶持以及资本青睐等多重因素推动下,已经由产业导入期步入成长期。2013-2019 年,我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由 25.4 亿元增长至约132.1 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 31.63%,虽然仅占全球市场规模的 16.86%,但是增速约为全球增速的 2.6 倍,主要企业包括达安基因、凯普生物、华大基因、贝瑞基因、艾德生物等。
分子诊断领域主要包括 PCR(qPCR 和 dPCR)、二代测序技术(NGS)、荧光原位杂交(FISH)、基因芯片等, 其中 PCR 是目前应用最成熟、市场份额最大的技术平台,在国内分子诊断中市占率为 40%,在国内获批的分子诊断产品中,基于 PCR 技术的超过 90%。与杂交技术和测序技术相比,PCR 技术主要优势在于高灵敏度、易于推广, 主要局限在于检测位点单一且已知,多重基因联合检测时可涵盖的基因数量受限,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数字 PCR (dPCR),短期内仍将是分子诊断主流技术平台;测序技术发展迅猛,虽然市占率较低但市场增速最快,其中二代测序技术 NGS(高通量测序)是目前测序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,已经成为许多序列变异分析与科研应用的主要选择,但由于实验操作复杂、成本高等原因,在临床应用中仍处于起步阶段,应用前景广阔。
1.2 PCR:分子诊断主流技术平台,临床诊断“金标准” PCR(聚合酶链式反应)是指利用 DNA 聚合酶(如 Taq DNA 聚合酶)在体外条件下,催化一对引物间的特异 DNA 片段合成的基因体外扩增技术。PCR 是生物体外的特殊 DNA 复制,最大的特点是能将微量的 DNA 大幅扩增。以实 时荧光 PCR 技术为例,通过 PCR 技术进行分子诊断的主要流程包括:1. 核酸的提取和纯化:使用核酸提取试剂从病毒、细菌等中提取出 DNA;2. 核酸在引物约束下特异性的 PCR 扩增:在提取的 DNA 中加入扩增需要的反应液(酶、复制需要的原料、引物 等),在 PCR 仪中完成扩增过程;3. 扩增产物的检测:通过荧光标记法检测 DNA 含量,从而判断病毒 DNA 含量,给出诊断结果。

二代PCR:主流分子诊断平台,伴随诊断和感染性疾病领域为主 qPCR(荧光定量PCR)是目前应用最成熟、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平台。qPCR 在国内外均为分子诊断临床应用最 广泛的技术平台,尤其是在感染性疾病(病毒性肝炎、性病和其他病菌/病毒类等)和肿瘤伴随诊断领域,目前仍以 qPCR 技术平台为主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 2020 年 5 月 11 日,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了 806 个 PCR 类产品,其中荧光定量 PCR(qPCR)产品占比高达 85.11%。在伴随诊断领域,NMPA 获批的伴随诊断产品中有 60%都是基于 qPCR技术,而 FDA 批准的 39 个伴随诊断产品基于 qPCR 技术的产品占比也高达 38.46%(15 个)。
国
内 PCR 行业竞争激烈,不同细分领域龙头效应显著。二代 PCR 技术门槛相对较低,国内获批的 PCR 检测产品数量多、竞争激烈,主要企业包括达安基因、艾德生物、凯普生物、之江生物、硕世生物、透景生物、圣湘生物等。从获批的 PCR 检测试剂盒数量维度看,达安基因拥有 38 种基于 qPCR 技术的检测试剂盒取得 NMPA 的批文;从不同细分医疗器械创新网维度看,各家产品线重合度较高,尤其是优生优育、性传播疾病、HPV 检测等领域竞争激烈,但艾德生物、凯普生物、亚能生物凭借多年在不同细分领域的先发优势、技术积累以及渠道优势等分别在伴随诊断、HPV 检测、地中海贫血检测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,其中凯普生物在 HPV 检测领域占据 1/3 市场份额,艾德生物在 PCR 伴随诊断领域具有绝对领先优势。
第三代数字 PCR(dPCR):应用前景广阔,未来发展趋势 和 qPCR 相比,dPCR 优势包括:灵敏度高(可以达到单个核酸分子)、无需标准曲线或参照基因进行对比来测量核 酸量、适合环境复杂样品的检测、能够有效区分浓度差异微小的样品。dPCR 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,目前仅有南京科维思生物的 HER2 基因扩增检测试剂盒(数字 PCR 法)获批,在肿瘤伴随诊断、肿瘤早筛、传染病检测、NIPT、 药物基因组学等领域具有较大临床应用潜力和优势。根据沙利文数据显示,中国 dPCR 行业市场规模从 2013 年的 14.6 亿元增加至 2017 年的 72 亿元,CAGR=29.2%,到 2022 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266.6 亿元。
国内政策利好+精准医疗需求双轮驱动数字 PCR 快速发展。数字 PCR 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,主要驱动因素包括: 人口增长与老龄化: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导致肿瘤医药市场增长和体外检测需求增长,而数字PCR在肿瘤检测、传染病检测、遗传病等疾病检测上优势明显,医疗市场的扩容将进一步推动数字PCR的增长。 国内政策利好:根据国家科技部办公厅发布的《“十三五”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》,要求重点开发POCT检测、新型基因测序仪、随检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、定量数字PCR等系统;精准医疗与肿瘤治疗需求:精准医疗的基础在于个体化医疗,对致病突变检测和定量分析的精确性要求较高, 亟需新一代PCR技术的应用,而数字PCR在这方面优势明显。
PCR 技术更迭速度快,从传统的普通 PCR 到新兴的数字 PCR,灵敏度不断提升。作为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分子诊 断技术平台,PCR 具有灵敏度高、特异性好、使用方便等优点,广泛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、肿瘤基因检测、 血筛、遗传病检测等领域,占分子诊断市场规模的比例超过 30%。第二代荧光定量 PCR 是目前 PCR 技术的主流, 第三代数字 PCR 是未来发展方向,应用前景广阔。国内达安基因、艾德生物、凯普生物等是 PCR 技术领域的龙头 企业,在传染病、HPV、伴随诊断等不同细分领域拥有绝对的竞争优势。
高通量测序技术(NGS)又称为下一代测序技术,是指通过模板DNA 分子的化学修饰,将其锚定在纳米孔或微载体芯片上,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,在 DNA 聚合酶链反应或 DNA 连接酶反应过程中,通过采集荧光标记信号或化学反应信号,实现碱基序列的解读,一次性可完成几十万至上百万条序列的测定。NGS技术可提供满足评估目标 靶向基因所需的扩展性、速度和分辨率。可以同时对许多样本中的多个基因进行评估,如此便可运行多个独立的分析,从而节省时间并降低成本。另外,与范围更广的方法(如全基因组测序)相比,靶向基因测序生成的数据量更少,更易管理,因而分析起来更加轻松。
多因素驱动 NGS 市场高速发展。随着 NGS 技术进步和测序成本的降低、肿瘤医生和病人对 NGS 检测认知不断完善、测序服务对象和应用细分领域的拓展、企业间合作的增加,NGS 有望迎来快速发展。根据美国Markets and Markets 报告显示,预计全球高通量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从 2019 年的 78 亿美元增加至 2025 年的 244 亿美元, CAGR 为 20.9%。
NGS 在 NIPT 领域应用最成熟,肿瘤早筛、个体化用药等前景广阔。与其他分子诊断技术相比,NGS 技术具有通量高、准确度高、可以多重检测、所需样本量少等优点,在医学研究及临床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,主要包括无创产前检测(NIPT)、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/筛查(PGD/PGS)、遗传病诊断、肿瘤诊断和个性化治疗、致病基因检测、病原微生物检测等: (1) 无创产前检测(NIPT):是 NGS 临床应用最为成熟的领域,国内 NIPT 检测价格大多在 800-2400 元之间,深圳、天津等地区已经将 NIPT 纳入医保,未来随着价格不断降低以及对 NIPT 认知度提升,渗透率或稳 步上升。国内目前共 10 个基于 NGS 的 NIPT 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,其中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先发优势 明显,占据 70%的市场份额,形成双寡头竞争格局。国外代表公司包括美国Sequenom、Natera、Verinata 和 Ariosa 以及欧洲的 LifeCodexx。(2)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/筛查(PGD/PGS):PGD/PGS 是指在辅助生殖过程中,对胚胎进行种植前的活检和 遗传学分析,以选择无遗传学疾病的胚胎植入子宫。相比传统的 FISH 和 PCR 技术,NGS 最大的优点在 于它不仅可以检测胚胎的非整倍体,还能检测单基因遗传疾病,目前该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,国内仅有苏州贝康的胚胎植入前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试剂盒(半导体测序法)于 2020 年 2 月获批上市,另外华大基因、中仪康卫、贝瑞基因、安诺优达等也在积极推进其胚胎植入前检测产品的上市。PDG/PGS 在辅助生殖领域的应用价值越来越明显,未来随着测序成本降低和更多产品获批,市场需求有望持续扩大,或成为 继 NIPT 之后 NGS 在生育健康领域新的“蓝海”市场。 (3) 肿瘤领域:伴随诊断、肿瘤早筛和药物研发是 NGS 检测在肿瘤领域应用的三大场景,其中伴随诊断是当前肿 瘤 NGS 检测最主要的医疗器械创新网(超过 95%),2018 年燃石医学拿到“国内肿瘤 NGS 检测试剂盒第一证”,此后艾德生物、世和基因和诺禾致源的肿瘤 NGS 检测试剂盒相继获批。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显示,在中国 NGS 癌症治疗方案提供商市场的医院细分市场中,按检测患者人数计,燃石医学 2019 年市场份额达到 79.9%,先发优势明显。在肿瘤早筛领域,目前主流技术液体活检仍存在一定局限性。(4) 感染性疾病病原体检测:在病原微生物检测方面, NGS 检测具有独特的优势,不受限于传统 PCR 技术需要 利用已知物种的 DNA 序列设计 PCR 引物探针,可实现对未知的疾病相关的微生物快速鉴定,目前已经成功应用于 H1N1 病毒基因组的发现和结核杆菌分子分型等。但目前 NGS 在微生物领域应用仍处于方法学的标准品验证阶段,全球尚无该领域的检测试剂盒获批,应用前景值得期待。
一些特定基因检测往往需要结合多个诊断手段,提高检测准确率。以 ALK 基因检测为例,根据《中国非小细胞肺癌 ALK 检测临床实践专家共识》,Ventana-D5F3 IHC、FISH、RT-PCR、NGS 四种技术均可用于 ALK 基因融合检测, 但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保证 100%准确率,在检测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多个技术以避免出现漏检、错检的问题。
NGS 近些年发展迅速、异军突起,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吸引大量企业争相入局,叠加资本市场季度青睐,NGS 迎来 井喷式发展,市场普遍认为 NGS 终将会取代以 PCR 为主导的传统分子诊断技术平台,企业布局 NGS 一定比 PCR 更具有未来。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分析,我们认为 PCR 技术和 NGS 技术优势互补,分别满足不同场景的临床检测需求,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优势互补、共同发展。
NGS 测序仪由外资品牌主导,国产品牌逐渐发力。测序设备生产商是整个 NGS 产业价值链的上游部分,技术壁垒 较高,从全球范围看目前被 Illumina、LifeTech、Roche 等少数几家厂商垄断,呈现典型的寡头垄断竞争格局。根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,2018 年 Illumina 占据全球二代基因测序仪 84%的市场份额,LifeTech(2013 年被赛 默飞收购)和 Roche 合计占据 15.2%,其他厂商不到 1%。在国内市场,鉴于成本和技术难度等问题,进行测序研 发设备的企业数量较少,近年来,国内以华大智造(和华大基因是兄弟公司,测序仪主要供应商)为首的基因测序仪制造商逐渐兴起,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,但由于发展时间短,国产测序仪在测序读长和测序稳定性方面仍有待提高。
华大基因成国产品牌翘楚,测序仪全球装机量领先。目前获 NMPA 批准上市的测序仪中,国产品牌中一半都是来自华大基因(包括其参股公司华大智造),其他二代测序仪大多数是通过海外产品的 OEM(贴牌)或者基于海外企业 的核心技术进行合作研发,产品价格还是受到国外企业的控制,比如达安基因的 DA Proton、贝瑞和康的 NextSeqCN500、安诺优达的 NextSeq550AR 等产品走的都是贴牌路线。从市占率看,Illumina(全球装机 1.1 万 台)和赛默飞在国内市占率约 67%,华大智造国内市占率约 33%(全球装机 1100 台),其它国产测序仪未量产投放。国内 NGS 发展受制于检测费用过高,国产化替代是关键。目前 NGS 在在肿瘤检测领域的应用受制于费用过高,根 据思略特研究数据,2017 年国内肿瘤 NGS 基因检测平均单次费用为 7500 元,远高于 NIPT 检测的 1000-2000 元 /次,这主要是由于上游测序仪仍由进口品牌垄断,进口品牌拥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定价权。华大智造虽然有潜力实现在测序仪领域的“突围”,但仍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市场培育期,而对于大多数不具有测序仪自主研发实力的本土 企业来说,需要更多来打破进口品牌的寡头垄断。只有当国产品牌在上游仪器端全面实现突破并掌握话语权,NGS 检测成本才能不断降低、可及性才能逐步提升,从而加快在国内医院端的落地。
未完待续